十堰市林业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bt365官网欢迎您的访问!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十堰 > 地域文化 > 正文

新年乡趣——记忆中的锄草灯

2015-02-11 15:25:15   来源:丹江口市浪河镇   点击:

\\\

农家孩子大都曾有过一大早蹚着露水给猪剜菜,顶着烈日在田间薅草的漫长童年,背着满满的草篮子,头都抬不起来看路只能看着脚尖回家的青葱岁月。

拿着比自己个头还要高的锄头在田里除草,按畦按垅仔细排查过去,一锄一锄伸出去拉回来,农活就是这样简单而又枯燥,甚至让人体力上吃不消,所以农家孩子都有着走出大山,再也不干农活就能吃饱饭的朴实梦想。可如今,越来越多生活在当初无限向往的城市里,住在远离地面的楼房里的人,心中最最迫切的愿望是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哪怕小小的几步见方,种菜种花,重温一下跟作物相处的童年,重温一下劳作本身的快乐。

对农家孩子来说,每年最快活的那几天,就是过年的时候了。那时候不知道wifi是什么,没有手机电脑,人们却往往能收获到最单纯的快乐、最质朴的感动、最珍贵的情谊。新年期间,没有繁重的农活,没有生活的压力,孩子们跑啊,闹啊,笑啊,捡来大人们放完的鞭炮的“漏网之鱼”,掰碎了堆在一起,用火一点,一大簇火花猛然绽放,带来一阵笑声。最热闹的莫过于看表演了,大人们哄哭闹的孩子都会说:“现在不哭,马上带你去看‘玩玩意儿’的。”这话一出,甭管孩子哭的多厉害,立马破涕为笑。着红着绿的男男女女,锣鼓敲得震天响,花扇巾帕舞得似花飞扑蝶,划旱船、蚌舞、舞龙狮、挑花篮、挥花锄,唱的、跳的、看的人都快活起来。在这么多表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锄草灯这支舞蹈。

“锄草灯”又名“锄头灯”,是流传于丹江口市浪河镇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锄草灯”的起源是有根据的,它起源于锄草劳动的动作,其思想内涵是讽刺、抗议地主剥削。过去地主为了残酷剥削长工,天还没亮就喊长工下地锄草,晚上天黑还不收工,长工们夜间锄草看不见,在锄头前端绑上点燃的松亮才能锄草,满山遍野这种带光亮的锄头随着锄草一前一后的动作不停的舞动,其场面非常好看。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慢慢的将锄草的动作演绎成一种艺术舞蹈搬上舞台。高山号子打腔“锄草灯”,是一个大型群体舞,形似现代广场舞,人多时可以上百人演出。用竹篾彩纸扎成锄头形,内装蜡烛,配以花篮、水桶等道具,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化装成农妇、工头、帮工,以歌舞表演上工、锄草、送饭、歇息、收工等。曲调采用本地山锣鼓、花鼓、四六句腔调,地方称“打腔”。其动作是手拿锄头等道具,模仿锄草的动作,在锣鼓的敲打节奏下舞蹈。舞蹈动作整齐划一,整个舞动以锄草动作为主体,时而上下变动,时而前后变动,时而左右变动,其舞步以碎跑花鼓步为主。从舞起到舞落,都有领者喊话和舞者答话的声响出现,舞蹈演员全部为女性统一着红色唐装,锣鼓人员统一着黄色唐装,领舞者着黑色丑角装。

“锄草灯”流传到现在,锄头上的花灯、服装已由过去的简单、粗糙演变得鲜艳、精致,舞步、形体动作由过去以碎步为主演变为现在的碎跑花鼓步为主,送饭的竹篮和送水的水桶、锄头也改变成现在的花篮和道具锄头、桶,参加演出的人数不等,少时几人,多时几十人,角色打伞的、挑花篮的、挑桶的、拿锄头的、监工的装扮和过去一样,画着大花脸,穿着长袍服,打着花伞,从演出到结束,一直穿梭在演出的队伍中,喊着:伙计们快上工哟,伙计们,干活了,伙计们,加油干活呀,回去了老爷有赏。结束了,他又喊:伙计们,收工了,不时地还说出农村里的逗乐段子,他喊一声,干活的就应一声,整场演出诙谐、逗趣、热闹。

在浪河镇,每年春节,锄草灯就和其它传统节目一走乡窜户进行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成为浪河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锄草灯已从劳动人民受压迫剥削又用艺术形式来讽刺地主可恶嘴脸的辛酸往事,演变成丹江口市浪河镇独有的文化符号,为浪河镇的新年增添了浓厚的“年味儿”。(胡琴 印丽丹)

相关热词搜索:记忆

上一篇:房县建立1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管: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主办: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秘书处 电话:8686901 bt365官网编辑部 电话:0719-8652488
Email:sywmw8499110@163.com QQ群:11617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