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红卫炉子沟奠基开工,十堰工业起步。(资料照片) 民族产品走向世界。 记者潘世新摄 “天龙”从这里起航。 陆高刚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最繁华的十堰老街旧貌。 (资料照片) 未来西部工业新区概念图。 我的城市·我的车 陈黎摄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这句话浓缩着十堰发展的沧海桑田。40年前,中南海一道指令,十堰的命运从此改变,从荒芜到繁华,十堰这块沉睡千年的土地,因汽车而生、而荣。 识城知车乃车城人之责。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堰建市40周年、东风公司建厂40周年之际,湖北汽车工业源头——张湾区发起承办了湖北信合2009中国·十堰(张湾)汽车文化节之汽车摄影大赛,以瞬间影像记录见证了十堰(张湾)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 [Page]从炉子沟起步的车城工业 ■文/特约记者刘涛 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红卫炉子沟(现张湾辖区)大规模施工建设开始,标志着十堰开始了由农业公社向工业城市的转身,车城工业从此起步。 “二汽”进驻之前,十堰到处都是农村景象,地方工业一片空白。随着建设大军的涌入,十堰变成一个激情创业的“战场”。1975年,“东风”第一个车型——“东风”两吨半越野车建成投产,随后,民用五吨载货车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为谋生路,张湾人成立板车服务队,豆腐社、理发社、白铁社、竹器社、服装社等辅助行业应运而生,构成了十堰 (张湾)地方工业的前身。工业起步,带动十堰街道、商场、剧场、公交等城市建设。 压题照魏建明摄 从“扩散件”开始的张湾工业 1984年,张湾建区,在“东风”的呵护下,张湾区大力发展与“二汽”产品配套的地方工业,凭借“东风”给地方“订单”扶持的契机,张湾区“扩散件”生产企业强势扩张。到1990年,在驻区“二汽”专业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下,张湾区汽车零部件产品的80%与 “二汽”配套,地方规模企业达30家,年产值突破1亿元。同期,十堰城区其他地方工业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至此,张湾奠定了在全市工业的 “老大”地位,赢得了第一轮大发展。 从“西部新城”走向汽配核心区 上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企业改制、东风公司战略结构调整,张湾借助东风公司80%的资产、80%的税收、80%的员工在辖区之优势,在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以 “再造一个 ‘东风’”的大手笔,规划建设工业产值500亿元、人口30万的 “西部新城”,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汽配核心区。现今,张湾实现境内年工业产值400亿元、地方工业年产值70亿元,为十堰 (张湾)打造 “国际卡车之都”赢得了先机。 十堰·东风水乳交融 难忘那激情岁月,东风公司、十堰(张湾),怀着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共同理想,在苍茫的大山深处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从第一辆“东风”车下线,到“东风”10万、20万、100万、600万辆车下线,到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东风公司、十堰(张湾)风雨同舟,共同创造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神话,为“东风”车从十堰(张湾)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奠定了根基。 而今,十堰、东风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十几万产业工人和车城儿女为“东风”、十堰的明天,携手前行。 |
沧桑巨变40年
——十堰(张湾)汽车工业发展掠影
2009-09-02 16:56:33 来源: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风公司战略重组创新成果介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