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bt365官网欢迎您的访问!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十堰 > 丹江秀水 > 正文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007-08-29 11:43:19   来源:   点击: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市2000年对退耕还林工程作了总体规划,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418万亩,其中25度以上退耕还林215万亩,荒山造林203万亩,工程总投资42亿元。当年竹溪县被纳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等5条工程建设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周密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形成了全社会总动员,全民齐参与的林业工程建设新局面,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计划,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6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l95.4万亩。按地类划分,退耕还林98.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7.1万亩。按林种分,生态林187.9万亩,经济林7.5万亩。国家累积投资8.87亿元工程涉及l27个乡镇,1851个村,37余万户,l44万人,所有政策补助已兑现到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多次经过了国家审计署、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审计、稽查和检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全社会形成了遏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保护的共识。
    二是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提高。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林质量明显提高,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了6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六年来国家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每年直接为全市退耕农户均增收640元,退耕户人均增收l60元,并且这个收入还将持续几年。同时,我市98.3万亩的退耕还林面积中有万亩营造的是茶叶、柑桔、板栗、杨树、木本药材等高效益树种,全部见收后,必将成为广大林农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是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陡坡地退耕还林使农民从费时费力低效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从事打工经济和其它非农劳动,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每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在50万人左右,打工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40%以上,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各级政府在开展退耕还林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开展舍饲圈养,开发绿色食品,开展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所做的主要工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解决农民短期效益和长远生计,实现持续增收,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是当前退耕还林的一个中心工作。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成效,我市在2000年工程建设的试点阶段,就提出了“效益双赢,以短养长”的建设思想。围绕这一建设思想,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坚持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退耕地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工程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强后续产业建设,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是山区林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推进县域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在抓好常规树种培育的同时,各地积极开发推广优良的特色乡土树种,坚持适地适树,合理规划布局,在特色产业上下工夫,做大“特"字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竹溪县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营造、以茶叶、杜仲、板栗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兴办绿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茶叶基地建设,到2005年,全县总规模达到15万亩,年产量133.6万斤,产值4676万元,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房县组织开展了5432l林特产业工程建设,初步形成耳菇林基地171万亩、核桃产业基地22.7万亩,杨树、香椿产业基地9.5万亩,板栗基地27万亩。仅木耳一项2005年创汇700多万美元。
[Page]
    二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丰产。确保退耕还林农户在钱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喜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为保障粮食生产,解决退彩农户口粮问题,我们严格规划设计,按照退耕户人均留月0.5亩当家地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一方面确保生态脆弱地区的退耕还林,另一方面坚决禁止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同时,不断加快、加强基本农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近三年全市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15亿斤上下,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沼气、节柴灶,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从2000年起,各地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采取国家补一点,地方拿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方式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推出了“套草一养羊一建沼一浇草"的能源综合建设模式,全市已累计发展沼气池l2.5万口,仅“十五”期间,全市发展沼气池5万多口,年均可减少森林资源消耗80万立方米以上。
    四是实施生态移民,改善生活条件。对居住环境恶劣、土地瘠薄、广种薄收的部分农户,结合退耕还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截止目前,全市已扶持搬迁贫困农民11000多人。这部分农户搬迁后,一方面有了新的好田好地耕种,一方面享受了原有耕地的退耕还林政策,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可率先实现脱贫致富。
    五是强化封山禁牧、林草间作和舍饲圈养。我市是全省山区大市,畜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退耕还林后,一方面对所涉及山场实行专人管护、封山禁牧,过去漫山遍野放养畜牧的传统方式得到彻底遏制。另一方面,为解决牲畜饲料问题,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各地大面积推广了核桃与三叶草、香椿与苜蓿、刺槐与苜蓿套种及退耕地田埂地边播黑麦草等多种林草间作模式,实行耕地种草,实现舍饲圈养。截止目前,房县已发展退耕地林草间作2.5万多亩,推动了全县40万只山羊产业的发展。据测算,每亩退耕地就可带动农户发展山羊5只增加经济收入500元以上。该县门古寺镇,有1000多户农民发展林草间作,圈养山羊,种草面积8000多亩,圈养山羊6万多只。郧西县封山禁牧180万亩,舍圈建设38.2万平方米,牲畜存栏49万头。全市已发展退耕地林草间作8.5万亩,推动了全市百万只山羊产业和30万头牛产业的发展。
    六是实施林药、林菜间作,加大中药材和山野菜基地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依靠山区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广泛开展了林药、林菜间作,较好地实现了退耕增效,农民增收。房县引进亳州一中药材公司驻县进行技术指导,依托麦克药业公司,在退耕地套种黄芪、红花、白芷、草觉明等多种药材,目前该县已建成林药间作基地3.1万多亩,建成林菜间作基地(1-5万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该县九口山林场还与房陵山野菜加工公司签定了供需合同,引导农户间作套种薇菜、蕨菜,发展林菜间作基地3000多亩,年增加经济收入300多万元,退耕农户户平增收600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小志愿者植树
下一篇:水源区大力推进能源建设

主管: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主办: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秘书处 电话:8686901 bt365官网编辑部 电话:0719-8652488
EMAIL:SYWMW8499110@163.COM QQ群:116176194